秋高气爽的周日清晨,天安门广场聚集了超过三万名身着各色运动服的跑者,2023年北京城市马拉松赛在七点整准时鸣枪,来自全球顶尖职业选手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洪流,沿着长安街向西涌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烈角逐,28岁的肯尼亚选手基普科奇·基梅托以2小时04分32秒的成绩冲过奥林匹克公园终点线,打破了该赛事保持了五年的纪录。
基梅托从起跑阶段就展现出强劲势头,他与另外四名非洲选手组成的第一集团在5公里处就甩开大部队,以每公里2分55秒的配速稳步推进,通过实时追踪数据显示,这个领先小组通过半程点时仅用了1小时02分15秒,比大会纪录的同期速度快了整整47秒。
“今天的天气条件非常理想,气温适中,湿度低,风力微弱。”赛事总监王建军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这为选手创造好成绩提供了完美条件。”
30公里处,基梅托开始加速,只有埃塞俄比亚的德杰内·海尔勉强跟上,两位选手在奥体中心附近展开了长达8公里的拉锯战,交替领先多达五次,转折点出现在40公里标志前,基梅托突然发力,以一次决定性加速甩开了唯一对手,独自冲向终点。
“我知道德杰内很强,所以一直在等待时机。”基梅托通过翻译告诉记者,“最后两公里我全力以赴,心里只想着冲过那条终点线。”
基梅托的新纪录将原成绩提高了1分18秒,这也是今年世界第二好的马拉松成绩,德杰内以2小时04分49秒获得亚军,同样超过了原赛事纪录,乌干达新秀约书亚·切普特盖以2小时05分30秒获得季军。
中国选手方面,29岁的云南名将董国建以2小时08分15秒获得第七名,创造了个人赛季最好成绩,尽管未能站上领奖台,但董国建的表现仍然令人鼓舞——他是前十名中唯一的亚洲选手。
“今天状态不错,基本发挥了训练水平。”董国建赛后表示,“与国际顶尖选手同场竞技,让我看到了差距,也明确了今后努力方向。”
另外两位中国选手杨绍辉和彭建华分别以2小时09分43秒和2小时10分22秒获得第十二和第十五名,中国田径协会主席于洪臣表示,中国选手的整体表现值得肯定,体现了近期训练成果。
本届赛事吸引了创纪录的报名人数,超过16万人争夺3万个参赛名额,中签率仅为18.7%,参赛选手中YY易游体育平台,男性占68%,女性占32%,年龄最大的参赛者79岁,最小的刚满18岁。
沿途观众的热情助威成为赛事一大亮点,组织者估计有超过50万市民自发聚集在赛道两侧,为选手加油鼓劲,从西长安街到昆玉河畔,从大学区到奥林匹克公园,加油声此起彼伏,许多观众自制助威标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
“观众的呐喊给了我巨大能量。”来自上海的业余选手李雯告诉记者,“特别是在30公里后身体极度疲劳时,听到素不相识的人呼喊你的名字,那种感动难以言表。”
赛事医疗保障团队负责人刘医生介绍,本次比赛共设置了25个医疗点,派出500余名医护人员和800多名医疗志愿者,截至下午两点,共处理肌肉痉挛、脱水等轻微伤情1327例,中度疲劳185例,所有选手均得到及时救治,无严重意外发生。
本届赛事在多个方面实现创新,组织者首次使用5G技术实现全程超高清直播,通过设置在赛道沿线的48个机位和无人机航拍,为全球观众提供多视角观赛体验,组委会还推出了实时追踪系统,亲友和粉丝可以通过手机应用随时查看选手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
环保理念也贯穿赛事始终,所有补给站使用可降解纸杯,完赛包采用环保材料制作,奖牌设计融入可再生元素,据初步统计,本次比赛垃圾分类回收率达到85%,较去年提高12个百分点。
“我们致力于将北京马拉松打造为绿色、科技、人文相结合的标杆赛事。”组委会执行主席张涛表示,“从赛事组织到跑者服务,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
北京马拉松创办于1981年,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马拉松赛事之一,经过42年发展,该项赛事已成为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和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群众体育盛会,今年组委会特邀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乌干达等9个国家的28名精英选手参赛,赛事总奖金达到50万美元。
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明表示,马拉松运动近年来在中国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国每年举办的规模赛事超过千场,参与人次达数百万。“马拉松热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也展示了城市组织能力和文明程度。”
本次赛事路线经过精心设计,串联起天安门、西单、中央电视塔、昆玉河、奥林匹克公园等北京地标建筑和景观区域,全景式展现古都风貌与现代城市风采,许多外国选手表示,能够在这样的历史名城中比赛是一次难忘体验。
“沿途风景太美了,”首次来华参赛的美国选手布莱恩·史密斯说,“现代建筑与古典宫殿交相辉映,每转过一个弯道都有新的惊喜,我肯定会再来参加。”
随着最后一名选手在关门时间前通过终点,2023年北京城市马拉松圆满落下帷幕,组织者已经开始筹划明年赛事,承诺将带来更多创新和惊喜,马拉松运动在这座千年古都继续书写着全民健身的新篇章,见证着体育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完美融合。